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,一直哭闹怎么办
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,很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。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分离焦虑存在。它也是孩子的“心理断乳期”,和父母分离,和别的陌生人在一起相处,经历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,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路。正因为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,所以很多人会残忍地认为——孩子哭一哭就好了。
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(Hohn Bowlby)把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:
①反抗阶段——嚎啕大哭,又踢又闹。
②失望阶段——仍然断续哭泣,动作、吵闹减少,不理他人,表情迟钝。
③超脱阶段——接人外人的照料,开始正常的活动,但是想起妈妈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或者哭泣。
由此可见,处在分离焦虑期的宝宝确实会从哭闹→变好。但是,不合适的分离法,不仅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崩塌,还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,这对于孩子成长来说,无疑是一个重大的“打击”,会让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加焦虑,攻击性强。
在《妈妈是超人》里,贾静雯夫妻的处理可圈可点。女儿咘咘报名参加了一个在超市体验一日的活动,但是,活动要求孩子是必须一个人在超市“工作”。在活动的前一天,修杰楷有意带咘咘去超市购物,让她看到外面的海报,告诉咘咘:“你明天要来当‘收银员’,这是一个很棒的工作,一定很有趣。”
在回到家之后,爸爸妈妈一起陪着咘咘,玩收银员和顾客的游戏。第二天,当贾静雯准备离开的时候,咘咘的分离焦虑还是表现出来了,贾静雯蹲下身,一直安抚咘咘说:“妈妈就在旁边看着你,不离开,你和小朋友一起。”
一个合适的分离法,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。当孩子处在分离焦虑期,家长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,才用了错误的分离法,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,也破坏了良好的亲子关系。所以正确弱化孩子的分离焦虑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分离的时间由短到长
孩子的分离焦虑,主要是因为妈妈走了,就不再回来了,也不明白“离开一下”是什么概念。
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“离开”的概念,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,告诉他,妈妈需要去厨房一会。当孩子明白,父母即使离开了,过一会儿还是会出现,内心的恐惧也就会减少一些,也明白了父母永恒存在的道理。
告别时要态度坚定
妈妈不忍心拒绝孩子含着泪花带着哭腔的请求,一再的告别,反复回来安慰孩子,会让情况更难处理。和宝宝告别时,要快乐并坚定地说再见,给宝宝一个爱的抱抱和亲亲。
宝宝对于大人的情绪很敏感,他会敏锐的感觉到我们的伤心难过,如果家长的情绪都很不平静,我们也不能指望宝宝保持淡定了。
不偷偷溜走
有的妈妈不忍面对宝宝的哭闹,会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,或者欺骗孩子“一会儿就回来了!”这样看似“有效”,但是非常不推荐!
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反对家长采取类似的做法:虽然我们暂时逃过了宝宝哭闹的折磨,
对于突然“消失不见”的父母,孩子的内心会有自己被抛弃的错觉,这种错觉导致他们在下一次和父母分离的时候,分离焦虑会加倍。
遵守承诺
在你承诺的时间内回到宝宝身边,将建立宝宝的信任和地理性。宝宝还不能理解3点还是5点,你可以说放学时,或晚饭前等。
培养独立的性格
宝宝在一个人认真玩玩具或者就是发呆的时候,我们不妨在一旁默默的陪伴,让宝宝自己玩一会儿,和自己待一会儿。
这样做不仅让宝宝发现 “原来自己玩儿也可以这么有意思!”,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树立宝宝独立的性格。
带孩子多见“世面”
平时,多带孩子出去户外活动,主动让孩子和其他人交往,这样有助于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,也会降低孩子们对妈妈的依赖,有属于自己的“小圈子”。
在分离焦虑期,让孩子有所准备,接受分离,到最后坦然面对,他们才会懂得“分离,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。”
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(Hohn Bowlby)把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:
①反抗阶段——嚎啕大哭,又踢又闹。
②失望阶段——仍然断续哭泣,动作、吵闹减少,不理他人,表情迟钝。
③超脱阶段——接人外人的照料,开始正常的活动,但是想起妈妈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或者哭泣。
由此可见,处在分离焦虑期的宝宝确实会从哭闹→变好。但是,不合适的分离法,不仅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崩塌,还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,这对于孩子成长来说,无疑是一个重大的“打击”,会让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加焦虑,攻击性强。
在《妈妈是超人》里,贾静雯夫妻的处理可圈可点。女儿咘咘报名参加了一个在超市体验一日的活动,但是,活动要求孩子是必须一个人在超市“工作”。在活动的前一天,修杰楷有意带咘咘去超市购物,让她看到外面的海报,告诉咘咘:“你明天要来当‘收银员’,这是一个很棒的工作,一定很有趣。”
在回到家之后,爸爸妈妈一起陪着咘咘,玩收银员和顾客的游戏。第二天,当贾静雯准备离开的时候,咘咘的分离焦虑还是表现出来了,贾静雯蹲下身,一直安抚咘咘说:“妈妈就在旁边看着你,不离开,你和小朋友一起。”
一个合适的分离法,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。当孩子处在分离焦虑期,家长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,才用了错误的分离法,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,也破坏了良好的亲子关系。所以正确弱化孩子的分离焦虑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分离的时间由短到长
孩子的分离焦虑,主要是因为妈妈走了,就不再回来了,也不明白“离开一下”是什么概念。
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“离开”的概念,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,告诉他,妈妈需要去厨房一会。当孩子明白,父母即使离开了,过一会儿还是会出现,内心的恐惧也就会减少一些,也明白了父母永恒存在的道理。
告别时要态度坚定
妈妈不忍心拒绝孩子含着泪花带着哭腔的请求,一再的告别,反复回来安慰孩子,会让情况更难处理。和宝宝告别时,要快乐并坚定地说再见,给宝宝一个爱的抱抱和亲亲。
宝宝对于大人的情绪很敏感,他会敏锐的感觉到我们的伤心难过,如果家长的情绪都很不平静,我们也不能指望宝宝保持淡定了。
不偷偷溜走
有的妈妈不忍面对宝宝的哭闹,会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,或者欺骗孩子“一会儿就回来了!”这样看似“有效”,但是非常不推荐!
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也反对家长采取类似的做法:虽然我们暂时逃过了宝宝哭闹的折磨,
对于突然“消失不见”的父母,孩子的内心会有自己被抛弃的错觉,这种错觉导致他们在下一次和父母分离的时候,分离焦虑会加倍。
遵守承诺
在你承诺的时间内回到宝宝身边,将建立宝宝的信任和地理性。宝宝还不能理解3点还是5点,你可以说放学时,或晚饭前等。
培养独立的性格
宝宝在一个人认真玩玩具或者就是发呆的时候,我们不妨在一旁默默的陪伴,让宝宝自己玩一会儿,和自己待一会儿。
这样做不仅让宝宝发现 “原来自己玩儿也可以这么有意思!”,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树立宝宝独立的性格。
带孩子多见“世面”
平时,多带孩子出去户外活动,主动让孩子和其他人交往,这样有助于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,也会降低孩子们对妈妈的依赖,有属于自己的“小圈子”。
在分离焦虑期,让孩子有所准备,接受分离,到最后坦然面对,他们才会懂得“分离,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。”